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

扁平足 VS 寬扁足

看畢上一篇blog文之後,大家應會感到疑惑:為何要硬生生將足弓偏低的腳形分作兩類---寬扁足和扁平足呢?

從教育普羅大眾的角度來看,我們必需要這樣去細分,因為很多人都會用「我有冇扁平足」去斷定自己的腳有否問題︰我有扁平足,即代表我有問題;我沒有扁平足,即代表我沒有問題。試看看下面的圖︰



圖中的腳明顯有足弓,但是否沒有問題?是正常腳形嗎?其實,足弓不是0 (沒有) 或1 (有),當中有不同程度的足弓下陷,我們將之稱為「寬扁」。「寬扁」的幅度愈大,足弓會愈低,後跟會更偏歪,相關的足患問題可能愈多。圖中的腳,雖然不是完全扁平,但足弓的確有下陷,我們會界定為「寬扁足」,也是一種有問題的腳形,更何況它同時有拇趾外翻和摩頓氏趾等問題 (遲些會再詳細探討這些問題),絕對需要足科矯形的相關治療。

其實,寬扁足是指所有足部過份「寬扁」的腳形 (即腳踝關節向內扭入、後跟出現外翻、足弓下陷 [請看下圖])。也許不是所有寬扁足的腳形都會令足弓下陷至完全扁平,但寬扁足絕對需要處理,並不是「你冇扁平足,就唔使理佢喇!」


足形分類 - 扁平足 / 寬扁足 / 高弓足

要了解腳患問題,首先要有足部的基礎常識。分辨足形是重要一環。

其實大部分香港人也聽過「扁平足」此名詞,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「扁平足」呢?

用最簡易的方法去說明,「扁平足」(Flatfoot) 是指站立的時候,應有的足弓 (俗稱「腳橋」) 緊貼著地面,是問題腳形之一。足弓對「兩腳爬行動物」 (我意思是人類) 是很重要的,因雙腳在步行時要承受整個人的重量,甚至更多,足弓提供了人類基本的吸震力及平衡力。患有扁平足的人,除了吸震力及平衡力較弱之外,足部及膝部的關節、以及附近的肌肉、肌腱、韌帶及其他軟組織,都會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及牽拉,容易引起其他足部問題如足底筋膜炎、脛後肌腱炎及前膝痛等。
扁平足

在足科矯形學的角度來看,「扁平足」這名詞並不能形容所有足弓偏低的腳形,因為有些看似扁平足的腳形,當患者站立的時候,足弓又未完全緊貼地面,但很明顯比一般腳形低。這就是我們所形容的「寬扁足」(Pronated foot)。簡單來說,「寬扁足」就是一些足弓偏扁,但未完全緊貼地面的足形。

最後,只剩下「高弓足」(High arch foot) 這類的問題腳形。顧名思義,「高弓足」是指足弓偏高的腳形,香港人比較少見。足弓偏高所帶來的問題不比足弓偏低的少,遲些會再詳細解釋。

如果將此三種問題腳形,和正常腳形比對一下,就會更容易明白︰

當然,分辨足形屬於哪一類,並不能單靠上面那個足印測試就可以完全確定,一定要由足科矯形師或其他專業醫護人員作評估。

Hi! 第一次見!

這是我的第一篇blog文……

曾經有人對我說︰「我隻腳最近好痛呀!算啦,都係我最近行得多者,痛痛下就慣。」之後就不了了之。

也有朋友曾經講過︰「我膝頭哥有啲痛,可能係新買嗰對鞋太衰。」之後又會繼續去著。

印象中還有一位是我的病人︰「我腳踭都痛左兩年喇!」我問︰「咁你呢兩年有冇睇過醫生,買過對好啲嘅鞋?」「冇呀,忍得到咪忍囉,呢家忍無可忍就嚟搵你喇!」

我知,愈來愈多香港人開始著重健康——吃得健康一些,多做一些運動,定期做身體檢查,有病立刻去看醫生……

但令我最感到沮喪的,是大部份人都不太著重自己的腳。著重的人也只著重它的外形,用盡方法要令自己的腳變瘦、變靚,但偏偏很少人留意腳部的健康。

引發我寫blog的原因,很簡單,只想更多的人可以著重足部健康,最重要的,是正確的足部健康。

(我是一名義肢矯形師,也是美國註冊足科矯形師。只想透過網絡分享一切關於足部健康的知識。)